6位校友(親屬)的獨唱表演,各具特點,而總體來說,淡定有台風,信心較足,選歌恰當,聲與情有較穩定的發揮,這是共同的特點。譚翠芳作為首位出場者,表現淡定格外難得,對穩定隨後上場歌手情緒有積極作用。她聲線與情緒的發揮平穩,且在處理抒情、輕柔作品有較佳的效果。李頌明聲帶疲勞沙啞,依然堅持演出,效果自然不如理想了,加上選歌的音域較廣,就更難施展他應有的本領。黎鳳愛發聲趨於厚實,聲線共鳴較有效果,音色處理較為細致。她的成績與進步,體現了多年在合唱團浸淫與自我努力的成果。岑福昌聲線渾厚,選歌恰當,促進了他較佳的聲情表達,台風大方穩重,唯在《江河萬古流》的澎湃及《多情的土地》的深情,仍需追求更細致的處理。黃靜儀看來似有較長時間的浸淫,訓練有素,在高音部分的發聲與呼吸操控能力出色,唱來每有較佳的效果,加上形象活脫歡快,情緒收放自如,具有逼近專業的水平。朱秀琼的音質增加了厚度感,音域收控較穩,較能注意聲與情的結合。唯高亢之餘略顯聲帶過緊,而《塞北的雪》一類作品宜有更細膩的處理。
獨唱表演並非人人皆宜,故此作為業餘人士能獨個兒有勇氣站出來作單獨的演繹,十分難得。至於唱得好不好,還要視乎臨場狀態與舞台經驗,故整晚表演有這水平已交足功課的了。要知道,一般退休人士參加文娛活動只是為了打發時間或自娛,然而,6位表演者(包括合唱團其他成員)卻表現出強烈及恆久的上進心,有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,多年來不斷克服弱點、追求突破乃至挑戰難度,結果求得在歌藝上不斷進步,這無疑煥發著人到暮年並不多見的青葱朝氣。
內部音樂會雖是年度性的合唱團常態活動,然而其安排卻每有新意,往往能針對每年不同的情況而設計新的安排,這顯示了節目統籌陳麗雯(團長)的精心策劃與駕馭能力。這次初試啼聲的獨唱會與以往不同的情況是:演出者只有6位;不宜廣邀來賓,團員觀摩切磋的意義更濃;執棒的指揮正在染恙,未能參與太多的指導工作。
針對上述情況,其一:6位團員練習獨唱(包括鋼琴伴奏)的次數雖多,卻因聚集人數不多而大大降低了感染風險,同時亦使獨唱者得到更精心的指導及更多的個人練習時間,催生歌藝的提升,更能達到觀摩的效果。其二:銳意安排神秘嘉賓──正在休養期間的指揮家兼歌唱家許耀東獻唱,頓時把音樂會推向高潮,眾團員不只可以盡情欣賞許老師示範式的聲情風采,更欣然看到許老師大病初癒的飽滿精神狀態,及強烈感受到他排除萬難蒞臨現場的滿腔熱誠。其三:觀眾就是團員,這是為勢所逼的現象。然而,策劃者來了個反客為主的安排──當眾人聽罷台上獨唱後,立即在司儀的引領下,台下隨即進行了名副其實的全團大合唱《愛的音訊》。其四:當一曲大合唱既罷,眾團員(包括演出者及觀眾)立即全部在台下就位,而攝影師則跑上台上架起腳架,拍下了完美的大合照。
以上四個環節的安排是從實際出發的創新設計,令到音樂會辦得簡單而隆重,讓每位出席者都變成參與者,做到盡歡而散的完美效果。
音樂會當晚是天氣轉冷的次日,寒風依然,然而大部分團員都出席捧場,李玉枝還帶著孫兒從老遠的東涌到來撑場,據說這已不是第一次,這位初中生對器樂、聲樂都有學習興趣,說不定他會成為合唱團的第三代成員呢!令人又一次感激的是,不管音樂會的規模是大是小,李明德一如既往地用心設計精美場刊,及承擔全過程攝影工作;4位女歌手運用獨特的個人審美眼光,穿上大方得體、不落俗套的服裝登場,盡顯對演出的認真態度;而合唱團的御用司儀周偉健亦不負眾望,在充分的準備下,用輕鬆惹笑的話語介紹了節目特色,活躍了全場氣氛,流暢地引領音樂會程序的進行。
誰能設想,這個校友合唱團的母校已結束了42年,校友們如今仍能有如此緊密的維繫與恆常的活動,全是出於一種對母校依戀的情懷,一種穩扎內心的愛校情意結,造就了我們校友的團結與活躍的活動,期望這種情懷持續,直至永遠……